决策影响命运,决策影响命运的例子
晚清时期的中法战争,清政府是战是和的决策,真的关系着中国是否强弱的命运吗?
不只是中法战争,包括中日甲午战争等发生在清末近代史同列强之间的战争,是战是求和,对中国是否强弱国运的影响不仅是至关重要,可以说是直接奠定如今东亚格局的。而在这一点上,我倒支持以李鸿章为首的求和派。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且不论法国或者日本对清廷发动战争的动机,毋庸置疑都是妄图染指中国主权和领土,从而进行“蛋糕”瓜分,一旦我们示意求和,后果必不可想象。所以当初李鸿章和恭亲王等认为在中国未有足够力量抗衡法国,完成海防任务之前应该谋求谈判解决的“求和派”,在百姓和朝中受尽嘲讽,被唾弃骂为懦夫,丢中国华夏之脸。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战败后议和跟战前谈判相比,其损害何止百千倍之差。很可惜的是,不论是中法战争还是中日战争,我们都败了,败的一败涂地。所以其后所签署的条约比战败前谈判相比,已经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由宰割了。不仅是赔款,更是对清末本身就微弱的军事实力更是一次打回了零。
其实中法战争还好,不过是多一个列强来分蛋糕。最为可惜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当初李鸿章等力主求和,然而朝内一些昏庸的老人和年轻人“键盘侠”却一个劲叫着主战,只好把半成品北洋水师拖出去跟日军正面刚,结果自然是失败而归,从此奠定了东亚日本最强的格局。
举个例子
两个孔武有力的男性为了争夺美女,有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是谈判,一种是武力,这就像两个大国争霸,可以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
而中法战争是这样吗?不是的,中法战争是法军觊觎广西,试图通过夺取越南为跳板获取染指大陆的资格,在东亚势力划分上与英俄平起平坐,这不是两个国家争霸,是单方面的侵略,就好比一个美女面临侵害一样,此时是不能分什么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只能分为抵抗派和投降派。此时再谈任何不能打的理由,都是扯淡!
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镇南关大捷是在广西打的,是法国人打到了清政府的家门口,人家欺负到你头上了,你还在考虑要不要抵抗这不是扯淡吗?
如果国力不足,实力不济可以作为不抵抗的理由,那么抗日战争比中法战争更不应该打,汪主席千古奇冤。
所以中法战争是必打局,至于输赢那要看运作,打赢了说明统治阶级合格,打不赢说明你连基本的国家利益都维护不了,也该洗洗下台了,剩下的一切理由苦衷都不必再说。
确实,清末的每一次战争都关系到中国强弱的命运。一名北洋海军外籍教官说过“国与国之间的对话,就是战争。”
反观清末历史,尤其是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总是妥协议和,欧美越是瞧不起中国,越是欺负中国,自洋务运动运动开始之后,中国人积极奋进,尤其是有了左宗棠这样的大佬带领的主战派的出现,对清廷至少是表面上的强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法战争,虽然初期被法国舰队偷袭导致福建舰队全军覆灭,但在左宗棠和张之洞的支持下,地方上丝毫没有对大国法国妥协,中越中法之战边境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已将法军打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击碎了法国企图通过越南蚕食云贵的企图;在海上,镇江保卫战上,成功击败法国远东舰队,法国名将孤拔重伤,之后不久身亡;而台湾地区,刘铭传和南洋舰队也积极抗法,击退东南地区的法国陆海军;最终在华基本以法国完败而结束,也正因如此,国际哗然,法国内阁倒台,直接让国际大国对清朝刮目相看,一度将清朝纳入列强行列,直至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在国际上基本上无战事,但遗憾的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妥协派,重视担心欧美列强生气,不断与法国谈判,最终导致了一个“不败而败”的国际笑话。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不止中法战争一个,比如1978年左宗棠击败由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势力,由曾纪泽主持的伊犁地区回归事件,都可以看出战与和的重要性,你越是妥协主和,列强越是得寸进尺,越是瞧不上你,如果这几次事件主“和”的话,那可能法国就入侵了云贵,新疆是独立了,伊犁的大片地区就成沙俄的了。
而事实证明,后期几次的妥协,直接导致了日后甲午战争的失败,比如日本第一次入侵台湾,清廷妥协,长崎事件,清廷妥协,日本吞并琉球,清廷妥协,朝鲜的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清廷也没有重视,当时任何一个事件,清廷如果强硬一点,能直接给日本打趴下,哪还有有日后甲午战争的失败,半个世纪的耻辱。
因此是战是和的决策,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国家强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