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吕雉,吕雉称王
封建王朝,为何史家还敢写刘邦吕后汉武唐宗的那些“糟事”?
四答此问题前,我先讲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小故事:齐国大将军崔柱以扶立齐庄公上位之功,深受国君器重,庄公常请崔柱进宫宴会,也经常去崔柱家喝酒,在崔柱家他看上了崔柱妻子唐姜,两人眉来眼去勾搭成奸。崔柱知情后非常生气,就安排兵士在齐庄公来家时杀了他。齐庄公大权在手,但一直怕史官照实记录,遗臭后世,就把太史令叫来,让拿出记录一看:x年x月x日,崔柱弑其君。崔让其改,史官说:史官的职责就是照实记载历史,不实的坚决不改。崔柱无奈就杀了这史官,让他弟弟接替。他弟弟也坚决按真相写,崔柱又杀之,一连杀弟兄三人,到最小的弟弟接任史官,拿给崔柱的照样是崔柱弑杀齐君。崔柱唉了一声,算了,已杀你三个哥哥了,再杀你你家就绝种了,你既然愿意死也不愿意改史,哪就算了吧。
从以上小故事说明,太史令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一般是家族连任,职责是照实记录历史。司马迁父亲就是太史令,而且《史记》已写过半。临终嘱咐司马迁一定完成《史记》。司马迁为何宁愿忍辱受宫刑,就是为了继承父亲遗愿,完成《史记》因为史官的职责,因为司马家族的刚正不阿,所以,《史记》一直写到了司马迁所在的汉武帝时期。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著。
古代有史家不写当朝史之说,为什么呢?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当朝史官记述一些大事件、特殊事件为主,以时间顺序记录一些主要的事,皇帝的事,大臣的事,灾害的事,日月星辰的事.....这些书籍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都收藏在官府控制的书库里,有一些当官的人看了以后,去职为民后会在一些书里提到,或者偷偷记录起来,这就成为野史的一些素材,民间写书人在根据这些书籍加上民间流传编写成野史。
当然,一些当朝修史的事是很多人一起修的,把前朝一些书籍和一些正野记录再次拿来作为素材编写。最后,皇帝老子要安排审核,他不喜欢的肯定要去除,这种层层去除情况不止一次。所以不管正版史书还是野史没有一部真正和实际情况一摸一样的。
后朝人修前朝史是写史书的一大特点,这是人性的原因,人社的原因,统治需要的原因。所以,那些帝王将相的事情真真假假都是有的,书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随着写书人的喜好编辑,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留字为痕,后人就也喜欢以字痕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看史书就有很大的意味在里面了,可以当故事看,可以当事件看,可以当人物看,可以当历史发展脚步看.....就不能全当真看,全当真不可以全当假不可以,辩证随自己喜欢吧。
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史官写的史书,将录入国家档案,即使是皇帝也不可看,更不可以改。
至少在唐太宗以前,皇帝都是不能干涉史官的。因此帝王往往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怕的就是被史官骂,在青史上留下恶名。
所以说,唐以前的史书,相对来说写得比较真实,也更加有趣。
以《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史书为例:诸如乱伦、通奸、弑父、杀弟这样的记载,在书中比比皆是。真实而且有料,毫不避讳。
史官秉笔直言,当然也会遭到迫害,但大多数史官并不畏惧
文天祥《正气歌》里就有对史官敢于秉笔直言的称赞:“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
这两位是谁?听我细细道来。先说晋国董狐。
话说,晋灵公暴烈昏庸,时常残害臣民,晋国执政大臣赵盾劝说无果,于是和弟弟赵穿合谋,诛杀了晋灵公。
在我们看来,赵氏兄弟杀晋灵公其实是一件好事,但作为史官的董狐,并不美化赵盾,而是直接写道:“赵盾弑其君”,给赵盾定了个“弑君大罪”。即使赵盾百般辩解,也无济于事。
记录历史讲究客观,有一说一,不因有感情偏向而刻意美化。这就是董狐做出的表率。
至于齐国太史,不是一人,而是兄弟三人。三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但为了捍卫史官尊严,其行为可歌可泣。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为了记载崔杼弑君一事,齐国太史氏兄弟三人前赴后继,哥哥死掉之后弟弟接着写。
最后一位“南史氏”,指的是齐国南方另一个著史的家族。南史氏听闻太史氏兄弟都要死绝了,于是自己拿着竹简,准备代替太史氏接着写。 终于逼得崔杼放弃杀戮,成全了他们。
到了汉朝,更有著名的司马迁,直接写当朝史事,把项羽列为本纪,把陈涉写成世家,把汉武帝写成大暴君大昏君。汉武帝固然生气,但最终也没有篡改史书。《史记》仍然流传了下来,并为人称颂。
三国时期,曹操害怕史官记录他篡汉乱国,于是毕生没有称帝,留给没有做过汉臣的儿子去做。司马家族同样如此,历经三代才篡位,也是怕史官的笔。
史官的能量就是这么强大,他们靠着笔,约束着帝王将相的行为。
到了唐太宗时,事情起了变化
众所周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兄弟,逼迫高祖李渊退位,自己成了皇帝。
现在我们看到的历史记载,大多都把李建成和李渊父子,描绘成比较平庸无能的人,相反李世民则比较有才能有魄力。
而真实的情况是,李建成非常有能力,在辅助父亲建立唐朝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不低于李世民。李渊,自然也不是靠着儿子躺赢,本身也是非常厉害的。
李世民策划这场阴谋,实在是因为他正面干不过李建成,李建成是长子,地位功劳和人望,都强于李世民,因此他不得不出此下策。
若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杀兄弟,逼父亲,给自己留下大逆不道的罪名呢?
李世民继位,名不正言不顺,为此他非常在意史书对他的评价。
他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记录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
最开始褚遂良不同意,他就直接找到宰相房玄龄。房玄龄最终应允,与许敬宗一起,将《起居注》删定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献给太宗。
此后,李世民要求宰相兼修史书,因为宰相是皇帝身边的重臣,著史时一定会考虑皇帝的利益。这样,李世民做下的坏事,就被修饰或者掩盖,而他的形象也被极大地拔高了。
如今学界对于唐太宗篡改史书,已经大致有了定论。但是评价帝王主要看他的为政和功绩,因而这些倒也不能否定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
只是从此以后,著史的风气崩坏了。史官几乎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记录也不再客观。
唐以后的史书,质量和真实性普遍值得怀疑。
这些史书对于人物的刻画以及历史的记载,有千篇一律、格式化的倾向,体现不出人物的鲜明特色。
相反,许多民间野史、笔记,成为了值得参考的史料。研究这些历史,必须兼顾各种材料,才能不被正史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