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英雄级武器发展史,穿越火线英雄级武器发展史
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什么不使用冲压生产线制造武器?
建国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了SKS半自动步枪和AK47突击步枪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国产型号分别是56半自动和56式冲锋枪。SKS和AK47这俩枪的机匣就是铣削机匣,师傅怎么做,中国当然怎么学。当时中国的枪械设计基础几乎为0,还有由得着自己发挥么。
AK47和中国制造的56式冲锋枪
实际上苏联的AK步枪的前4个型号(AK47 1-3型和AK47S)用的都是这钟工艺,一直到卡拉什尼科夫设计AKM时机匣才改用冲压工艺。冲压工艺是将钢薄板放在模具中一次冲压成型,而铣削工艺要先锻压再铣削,不仅浪费了大量钢材,而且增加了枪械重量。所以冲压工艺是既节省钢材又节省工时。可惜AKM是1959年才在苏联投产的,我们还没来得及引入中苏关系就破裂了。一直到60年代,担任援助阿尔巴尼亚国防工程55项目专家的赵瑞之,在阿尔巴尼亚接触到了AKM后,经过一番钻研和攻关才搞定,这才逐步开始将56式冲锋枪的的机匣生产改为冲压。不过我们的56式冲压机匣的铆接方式与AKM的冲压机匣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以机匣前段三个铆钉的位置不同。除56式基本型外,56-2(可折叠枪托版本)也采用了冲压工艺。
AKM和采用冲压工艺的56式,机匣前部的铆钉位置明显不一样
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零,冲压加工可以说是二次加工或者是三次加工,可那时候我们的一次加工都很困难,比如说机床的床面为了找平,都是用人工一点一点的铲平的。真可谓是人民造机器,哪有现在的机器造机器,或者说是机器人造机器。
将产品性能先放到一边,暂时不予评论。只说说我们在建国初期,为什么不用冲压生产线制造冲锋枪?我们在建国初期哪有这样的生产线,这种提议都是异想天开了。
这使我偶然想到了当年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兄弟费尽了吃奶的劲,也只和吕布打了个平手,只好不了了之。他们打的如此狼狈,而原因也因其武器装备太原始。那么,他们哥仨为什么不用冲锋枪对付吕布?这道理是一样的。
虽然说冲压件的生产速度快,而且成本低,但冲压件的结构强度并不理想,所以不适用于所有武器的生产。比方说56半这种枪机偏移式闭锁的枪,因为它的枪机闭锁面得挂在机匣的闭锁支持面上,而且位置一般都靠后,所以对机匣的强度有要求,因此56半不适合用冲压。
而56冲它爹,AK47原本是打算用冲压,因为它是转栓闭锁,闭锁支撑面在节套那块。而机匣那块地方受力不大,因此可以用冲压件,但即便是苏联一开始也没整明白,而是用了相当一段时间铣削机匣,等到59年装备的AKM才开始用上冲压机匣。
我的意思是,冲压这真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对整个枪的受力结构、冲压钢材的延展性、强度的平衡等等都是一个个技术难关,这对于刚建国不久的中国军工是个考验。但咱们到60年代之后也用上了冲压机匣的56冲
(图来自枪炮世界)
轻武器的发展史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从热兵器开始说:先是宋代,有了用竹筒塞进火药和铁砂的“突火枪”,这是最原始的枪械。接着元代发展出了用青铜铸造出的火铳,形制类似于突火枪。明代时期,发展出了“三眼铳”和用火药发射箭矢的“神枪”。火药传入欧洲后,欧洲人则发展出了火绳枪,后来火绳枪又东传入中国,明朝把它称之为“鸟铳”(明朝当年火器发展突出于火箭)。欧洲人后来又发展出了燧发枪,燧发枪在欧洲统治了战场近200年。当年的中国也有,但是被螨清皇族用于狩猎娱乐。19世纪,底火的发明,出现了黑火药定装弹的后装步枪,后来又出现了使用无烟火药的定装弹后装步枪。20世纪初,马克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挺真正意义上的机枪,从此自动武器走向战场,把骑兵彻底赶出了战场。二战末期,苏联和德国都在研制可以替代冲锋枪和步枪的“突击步枪”,就是著名的AK47和STG44。其特点是用截短弹壳的中间威力弹代替全威力弹,在牺牲部份性能的情况下减小一定后坐力。对后来的自动步枪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AR系步枪的基础上研发了M16,从此小口径步枪开始引领枪械潮流至今,以5.8、5.56、5.45三种口径为代表。
所谓的轻武器,限定在火药武器的范围之内,就是从早期的火炮发展而来的,说到底就是早期火炮缩小版。
和早期火炮一样,最早的轻武器采用装填在火门中的引药去点燃主装药,这在实际操作中非常的麻烦。射手要用燃烧的木头或者引线去点燃火门中火药,这样就不可能同时还去瞄准目标实现准确的射击。所以最早期的轻武器,说到底不过是靠爆炸声和烟雾吓唬敌方,谈不上有什么实战用处。
日本博物馆中的“种子岛铁炮”也是火绳枪
1400年左右出现了燃烧非常缓慢的火绳,1500年左右在西班牙发明了击发式火绳枪,这样最关键的问题——一边瞄准一边扣下扳机进行射击——总算是实现了,这是轻武器成为一种真正实用化武器的里程碑。
法国制造的一种早期转轮燧发枪
1630年左右,改进型燧发枪发明了出来,它采用燧石摩擦产生的火花直接点燃引药,比火绳要牢靠不少,而且这种枪进一步具备了待发装置和转轮。燧发枪的另一个特点是便宜,实现了大批量制造——早期工业革命的一大成果就是生产几十万军队使用的燧发枪,使得国民军队的建立得以实现,并由此主宰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战场,彻底终结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19世纪中期轻武器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米涅子弹、改进火药、后膛装填、连发装置等不断被发明出来,到20世纪初的轻武器就看上去和现在没有很大的区别了——比如说当年发明的经典M1911手枪,至今仍然很多人在使用,而且仍然具备十足的战斗力。
M1911
沙俄武器发展史?
十月革命后,苏俄和后来的苏联继承了沙俄帝国的军事遗产,各种莫辛-纳甘步枪一直生产到1920年代。
到1923年,苏联政府决定对莫辛-纳甘步枪进行现代化改造,简化枪种,为此将步兵型和哥萨克型停产,以龙骑兵型为基准,生产一种新式莫辛-纳甘步枪。
1927年,新式莫辛-纳甘步枪样枪被研制出来。
枪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宋史一百七十九卷 兵制中有写到突火枪“突火槍以鉅竹為筒内安子窠如燒放熖絶然後子窠發出如砲聲逺聞百五十餘步”年份为开元庆年,即1259年
这是最早的有记载的火器。
接下来,火器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东,并被称之为马达发(Mardafa),继而传入欧洲。这会不管是哪儿,都已经开始用金属身管替代突火枪那种不靠谱的毛竹身管。
但这会的点火都还得拿一根香一样的玩意伸进身管后面的火门里边点火,很不方便。15世纪的时候,用扳机控制火绳,进而引燃药池的火绳枪出现。
但火绳枪需要有人保留火种,而且受天气影响很大。16世纪,使用燧石击打产生火花,引燃药池的燧发枪逐步流行,在之后直到19世纪这都是最重要的击发方式。
17世纪,因为滑膛枪的精度射程感人,采用膛线的线膛枪开始有限的在狩猎圈子兴起,但因为工艺和弹丸限制,尚未普及。
19世纪初,雷汞的发明,让枪械的点火方式从燧发逐步转成火帽击发,效率更高。同时定装药的纸包弹流行,撕开纸,火药倒进去,然后再连着纸和弹丸从前面塞进去。
同一时期,因为前装枪因为效率低下,后装枪的尝试开始。但是因为闭锁不牢,效果当时并不好
同一时期,因为火帽的发明。击锤和转轮联动的转轮手枪开始出现
到了19世纪中期,出现了纸壳定装弹,旋转后拉枪机的德莱塞针发枪
闭气性极好的米涅弹,解决了膛线问题,从此线膛枪走向巅峰滑膛枪开始告别自行车。
金属定装弹,尤其是金属底座解决了后膛枪闭锁不严的问题,从此后膛装填成为主流。
19世纪中后期,金属中心发火定装弹、针发、旋转或者起落闭锁的单发步枪主流
随后盒式、管式弹仓的连珠步枪开始出现
19世纪末,无烟火药的出现让枪械的威力提升一个大台阶,枪械开始从手动装填朝着靠火药动力自动装填走,并且子弹口径从10mm+降到7-8mm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气式、枪管后座式、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蓬勃发展,并且逐渐小型化(步枪、手枪、轻机枪);旋转后拉/直拉步枪等也开始晚上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一战前后:冲锋枪、全自动手枪的应用,突击步枪的早期概念
二战:通用机枪,突击步枪,半自动步枪,狙击步枪的应用 中间威力步枪弹的闪现,冲压工艺的普及
战后——20世纪中后页:全威力自动步枪的尝试和淘汰。中间威力步枪弹的崛起和被小口径步枪弹打脸,半自动步枪逐渐退出一线,专业狙击步枪的出现,无托步枪的兴起,新材料的轻量化普及。
其实二战到现在基本咱们都有个谱,不细说了。实际上前面也就是说了个大概过程,要是详细说的话能写一本很厚的书。这篇权当抛砖引玉
关于本次穿越火线:英雄级武器发展史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