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手游中忍者大和的特殊能力详解,火影忍者大和技能介绍
据说大和号460主炮有防空能力,是真的吗?为何衣阿华406没有?
是真的。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从高射炮弹技术水平以及炮管寿命谈起了,二战时期日本的高射炮弹没有近炸引信,防空作战效率极低,所以大口径主炮也需要具备防空能力。
美国就不同了,由于无线电近炸引信技术的实用化,高射炮防空作战效率极高,完全没有必要去浪费宝贵的主炮寿命,这就是大和级战列舰460mm主炮具备防空能力,而衣阿华级战列舰406mm主炮没有的原因。
为什么说有防空能力的主炮是在浪费宝贵的炮管寿命呢?
答案是火炮的口径、威力越大,炮管的磨损就越严重,比如说二战德国制造的800mm口径“古斯塔夫”巨炮,它的身管寿命仅为150发。
大和级配备的460mm口径主炮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舰炮,再加上二战时期日本的冶金技术相对落后,火炮身管的寿命只有200发,冶金技术相对发达的美国制造的406mm主炮身管寿命为300发。
因此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主炮寿命都是非常珍贵的,它们应当使用在海战中才能体现价值,任何一种除海战以外的炮击行为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炮管寿命,这就是美国衣阿华战列舰主炮没有防空能力的原因。
下图为衣阿华级战列舰406mm主炮的炮口特写,密密麻麻的膛线是火炮准确命中目标的基础,这些膛线过于细小,因此磨损得非常快,打完300次就彻底报废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主炮身管寿命如此珍贵,为什么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460mm主炮还要具备对空射击的防空能力呢?
由于高炮技术落后的限制,二战日本海军战列舰的防空作战指导思想是这样的:20公里距离防空作战由主炮负责,使用大口径防空炮弹对空射击,实施远程防空作战。
10公里距离的防空作战由155mm、127mm中口径副炮负责,向空中目标发射中口径防空炮弹,以空爆的形式概率杀伤来袭目标。
3公里距离的防空作战由大量的25mm小口径高炮负责,通过向空中目标发射大量弹药形成弹幕来拦截来袭目标。
不论是主炮防空炮弹还是副炮防空炮弹,日军的炮弹都采用落后的机械引信,空爆高度需要手动调节,炮弹的引爆条件只有两个:命中目标和到达引爆高度!
这就意味着日军炮弹必须直接命中目标或者目标碰巧飞到炮弹爆炸的高度,才能提高防空作战效率,但现实中高炮直接命中目标或者碰巧引爆遇到目标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
下图为大和号的火力配置,127mm和25mm高射炮数量就多达180门,再加上4挺13mm防空机枪,防空火力输出达到了193处,质量不行就只能用数量来凑。
所以只能用主炮来实施防空作战,以提高火力密度,这就是日本大和级战列舰460mm主炮不惜牺牲宝贵的身管寿命用来防空的原因。
而美国就不一样了,无线电近炸引信的实用化使得高炮对空作战效率大大提高,中小口径高炮所发射的炮弹并不需要直接命中目标,只要电磁波探测到接近目标就引爆炮弹,命中率超过15%!因此美国主炮是不需要防空能力的。
下图为二战时期美军装备的高射炮无线电近炸引信实物,它的使用提高了高射炮的防空作战效率,如果这项技术没有发明,那么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主炮也是需要具备防空能力的,并且高射炮数量也要像大和号那样密集配置。
因为日本人的主炮有专门研究的防空炮弹 三式弹
不过没什么用战绩不详 而且这种炮弹对炮膛伤害极大 在拥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美军来说主炮防空毫无必要。而日本人用来驱散美军的大规模机群。
拿战列舰主炮打飞机,也就日本人这么干过。
二战期间,日本在海战上坚持“大舰巨炮主义”,搞战列舰对轰。再加上,日本资源紧缺,对于武器弹药消耗也是精打细算。日舰用的96式25毫米防空机关炮竟然使用15发固定的弹夹供弹方式,每次换弹夹必须停止射击。
就算是三联装的96式25毫米机关,为了节约子弹,也是采用三个炮管轮流射击的方式,而不是三门同时齐射。(作战时一门射击,一门待发,一门装弹)。也就是说,就算大和号装备了150门96式25毫米防空机关炮,作战时,其实也只有50门在开火。所以,日本战舰防空能力弱。
而美军在海战中依仗的是舰载机。于是,日本遇到美军舰载机袭击时,经常感觉防空火力不够。那怎么办?让所有炮都参与防空!
于是,日本人研制了三式对空弹。口径主要有203mm、356mm、410mm、460mm.四种。其实就是在三式通常弹(三式烧霰弹)基础上加了延时引信和更多的子弹药,实现弹幕攻击。延时引信配合上弹体内996~1200个子弹药,爆炸时内部的小型破片弹和小型烧夷弹就会在空中炸开,可以对一大片空域实现弹幕攻击。
理想很丰满,显示很残酷啊。以大和号为例,其主炮旋回一周要3分钟,仰角只有45度。射速更是感人,最多一分钟打两次。基本上,在美军飞机进入射程后射击一次,就没机会了。(仰角和时间都不够,主炮转速跟不上舰载机的移动速度)。大和和武藏号都用过这种弹,对舰载机没有取得什么战果。武藏号的一座主炮在锡布延海战中发射三式弹时,还因为燃烧子弹药在炮膛中爆炸发生了炸膛事故。
而且,使用三式弹时,要全装药,对火炮的磨损非常高。一门主炮就200-300发的寿命,一般舰长也都不舍的用主炮打三式弹。
(拆除所有主炮的“怀俄明”号)
其实,还是日本人穷,造不起太多的战舰。看土豪美国,为了防空,直接把怀俄明战列舰主炮全拆了,整个舰上都是防空炮,专门负责防空和训练。
(文|勇战王聊历史)
实际上大口径主炮的防空效率并没有中小口径舰炮好,所以包括“衣阿华”级战列舰在内的美国海军主要使用的127毫米和40毫米高炮配合VT近炸引信。下面2张图是电影《男人们的大和》剧照,这里就是460毫米主炮发射三式对空弹拦截美国舰载机
“大和”号的460毫米主炮配有一种名为“三式弹”的弹重,再细分为“三式通常弹”和“三式对空弹”两种。
其中三式通常弹又被称为为三式烧霰弹,是一种配有时间引信的子母弹。爆炸时通过时间引信在目标上空炸开,小型烧夷弹能够持续燃烧5秒钟,对目标会造成严重的火灾。这种弹对陆地目标有着极好的杀伤效果,对人员集结地域更是构成致命威胁。1942年10月瓜岛战役中,日本“金刚”号战列舰曾经使用356毫米三式烧夷弹对瓜岛亨德森机场实施轰炸,共发射炮弹104枚。
另一种三式对空弹,采用延时引信使炮弹在预定位置爆炸,爆炸后炸出1200枚小型烧夷弹和2846个弹片弹,在前方形成约15°的圆锥形杀伤区,冲击范围120米左右,对一定范围内的飞机构成杀伤。
其实从道理上讲,大口径火炮防空貌似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使用起来表现的效率是极为低下的。“大和”的九四式460毫米主炮为三联装炮塔总重量达到2774吨,水平旋转速率为2°/秒,俯仰速率8°/秒。这样我们来算一笔账,如果炮塔旋转90度,那么所需要的时间为45秒,俯仰45度需要6秒。装弹填弹角度固定为+3°,每分钟实际发射速率1-1.5分/发,也就是大概40-45秒/发。我们这样计算,舰载机以130米/秒的速度飞行,那么45秒已经飞行超过5.8公里,2轮主炮射击就是接近12公里,出膛只有18发炮弹。这种效率对于防空作战来说极低。
另外,战列舰主炮由于炮弹和射程的问题,通常需要大量发射药。比如1380公斤的三式对空弹发射时填装6个共330公斤DC型双基发射药包,发射时膛压高达32公斤/平方毫米,严重烧蚀炮膛。而九四式460毫米舰炮的炮膛寿命只有200-250发,有限的炮管寿命连对舰都不够还用于对空?在训练和演习中,为了节省炮管寿命,通常都是减装药射击,降低对炮膛的磨损。
即便是美国MK7型406毫米主炮也只有理论最高2发/分钟的射速,炮塔转速为4度°/秒,理论上讲都是“大和”九四式三联装炮塔的2倍。但即便这样,36发炮弹对于大型机群来说也是于事无补,而且相比于炮管寿命的降低,这点防空能力还不如用来对舰射击。
不管是“大和”还是“武藏”的三式对空弹实战记录都极为罕见,目前比较明确的只有1944年10月24日的锡布延海战中“武藏”号有过三式弹发射记录,而且疑似三式对空弹出现过炸膛。但由于“武藏”号在几个小时后被击沉,所以这一切都无法进行考证。
实际上,对于防空来说美国的科技树点的是最正常的,利用中口径舰炮+近炸引信,不仅防空密度大大增强,而且效率极高。典型的就是“衣阿华”级装备的MK12型38倍径127毫米舰炮,他的炮塔水平旋转速率达到25°/秒,最大射速15-22发,使用MK1A火控计算机。
更为重要的就是VT近炸引信的引入,其核心部件是装在引信中的微型无线电收发机,该设备接收目标信号回波达到一定频率时(即离目标距离最近时),内置电路即自行点火引爆炮弹,也就让炮弹有了自主判断的能力,知道最恰当的引爆时机。
在二战中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127毫米通常防空弹发射总数量为22.4万发,共击落342架飞机,平均击落每架消耗654发。但是127毫米VT近炸引信防空弹发射总数量为11.8万发,共击落346.5架飞机,平均击落每架消耗340发。当然,在防空炮中击落数量最多的还是40毫米博福斯高炮,总击落数量为742.5架,但发射数量也非常可观,达到127.18万发,平均击落1架消耗1713发。
中口径和VT近炸引信、40毫米博福斯高炮、20毫米厄利孔高炮共同组成美国海军战列舰的防空网。其效率远远比“大和”级使用460毫米主炮、155毫米副炮、25毫米高炮的效率高的多,而且无论是155毫米副炮还是25毫米高炮本身性能就很差,虽然25高炮后期单舰装备多达数百门,但极差的性能和稳定性无异于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