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人物培养:历史传承与现代启示,曹操传 人物
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曹丕凭什么能继承他的王位?
曹丕之所以能继承王位,主要原因在于他是曹操的嫡长子!
曹丕是嫡长子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利继承父亲的财产、爵位、封地等等,其他儿子是没有权力的。
何为嫡长子呢?
古代一个男人只能同时拥有一个妻子,但是可以同时拥有很多个小妾,妻子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小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嫡子之中,年龄最长的那个就是嫡长子。
曹操的第一任妻子是丁夫人,但丁夫人并没有儿子,只是抚养了曹操的庶长子曹昂。后来因为曹操在攻占宛城之后,强行占有张绣的婶婶邹氏,导致张绣降而复反,曹昂以及曹操的贴身护卫典韦战死。因为此时,丁夫人与曹操闹翻,两人也就离了婚。
曹操的第二任妻子是卞夫人,卞夫人生有四子,即曹丕、曹彰、曹植、曹熊。这四个儿子是曹操的嫡子,其中曹丕为嫡长子。
卞夫人比曹操活得还长,所以曹操也就没有第三任妻子了,嫡子就只有以上这四位。
所以,尽管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也有不少,但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有这四个嫡子,从法理上来说最名正言顺的就是嫡长子曹丕。
曹丕自身文武双全
虽然曹丕是嫡长子,但是不是其他嫡子就完全没有机会呢?其实也不尽然,历史上很多继承皇位的都不是嫡长子,甚至不是嫡子,关键还要看自身有没有能力。
曹操的庶子之中并没有特别出色的,唯一一个出彩的便是曹冲,也就是小学课文中《曹冲称象》的主角,不过天妒英才,曹冲十二岁就早夭了,死人当然没有能力争夺王位。
四个嫡子之中,嫡次子曹彰是个纯粹的武夫,曹操称其为“黄须儿”,上战场打仗是一把好手,作战十分勇猛,但在治国理政的才能上,就捉襟见肘了。
嫡四子曹熊自幼体弱多病,各个方面也都比较平庸,他本人也没有争夺王位继承人的想法,是一个胸无大志且平庸的人,自然也被曹操排除在外。
唯一能和曹丕争一争的,只有嫡三子曹植。
曹植极具才华,号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是“建安七子”之一,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文学成就。而且曹植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这就很合曹操的口味。所以,在曹操的心里并非没有考虑过让曹植来接班。
但是,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虽然极高,但在政治斗争上就有些稚嫩了,在几次和曹丕的交锋中,处置不当,逐渐失去了曹操的欢心。
而曹丕的才华虽然不如曹植,但在当时也是佼佼者,他和曹操、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于诗、赋、文学皆有不小的成就。除此之外,曹丕还有一个极大的优势,是曹植所不具备的。
曹丕六岁时学会了射箭,八岁时学会了骑马。从十岁起,曹丕就跟随父亲征战南北,长时间的军旅生活,不仅锻炼了强健的体魄,也增长了见识,在武功方面是曹植这种“温室里的花朵”所无法比拟的。
这就像一场考试,曹植的语文成绩虽然比曹丕略高,但其他科目却远远落后于曹丕,综合得分当然也就落在了曹丕的后面。
曹操的无奈
曹操去世时,天下还没有统一,刘备的蜀汉政权、孙权的东吴政权都在虎视眈眈,朝廷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再加上曹操一直奉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与门阀贵族之间形成了十分尖锐的矛盾,局势可以说非常复杂。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对眼下的局势当然心知肚明,所以他选择的接班人不仅要名正言顺,而且还要具备十分杰出的政治能力,才能够驾驭当前的复杂局面,否则别说统一天下的愿望无法实现,就连曹氏家族也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出于以上考虑,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这是最合理的选择,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无论曹操是不是更喜欢曹植,无论曹冲是不是能活到成年,对曹操来说,曹丕是他唯一的选择。
事实也证明,曹丕在继承王位之后,迅速与士族阶级和解,制定了“九品中正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延续了曹魏政权。如果是曹植继位,以他的性格,只会将矛盾激化。
后续
曹丕继位后,曾对曹植进行过迫害。起因是曹丕篡汉称帝时,曹植穿上汉服大哭,曹丕以此为由要杀掉曹植,幸亏曹植七步成诗,两人的亲生母亲卞夫人又出面阻止,这才得以脱难。之后曹植数次徙封,但始终再没有得到哥哥曹丕的重用。
综上所述,曹操最终选择曹丕作为王位继承人,既是因为曹丕嫡长子的身份,也是因为在乱世之中曹魏政权需要一个文武双全的强有力接班人,综合考虑,曹丕无疑是曹操二十五个儿子中最优秀的。
史书上说卡夫人温良贤惠,对其他妻妾的孩子照顾有加!可是曹操25个儿子有11个儿子早逝,沒有活到成年,让人对此不得不心存疑点。
先是曹操的长子曹昂被卞夫人设计除掉。
因为曹昂文武双全,人品好,如无意外,是妥妥的继承人。卞夫人借张绣之手除掉了曹昂,竟然没有一个人怀疑到她的头上!
曹操对卞夫人的评价是:“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由此可见卞夫人隐忍之术,表面宽容大度,背面心机满满!
然后曹丕干掉了其他竟争对手!
曹丕继承了卞夫人的特点,有政治手腕,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喜怒不形于色,善于收买人心,树立了自己的人设!
曹丕先是干掉了同父异母的曹冲。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说明曹冲真的很聪明,但是曹冲却成为曹丕的眼中丁,12岁便英年早逝!
曹丕后来干掉了同父同母的曹彰,流放了曹植!
曹丕继位之后,逼着曹彰交出手中兵权,之后把曹彰禁锢在封地中。曹彰35岁暴毙,原因不详!
曹值才华横溢,以七步诗出名,但性恪耿直,毫无权谋。杨修被杀后,曹值被曹操所厌恶。曹丕继位后,曹值自然没有好下场!
曹操的诗继承了什么现实主义传统?
既继承了汉乐府现实主义传统,又具有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袅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作品中都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诗歌:既传承了汉乐府现实主义,又具有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
曹操虽然是地主阶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老百姓的疾苦是有深切体会.反映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的诗作,也历历可观.可以说,曹操的诗歌里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
曹操真实地描绘了现实生活,创作了许多富有时代精神的诗篇。 如《薤露行》、《蒿里行》等篇,都被后代诗评家如钟惺、沈德潜等人称做“汉末实录”,起了一代“诗史”的作用。
曹操的《薤露行》和《蒿里行》都是用挽歌叙写时事的。它完全摆脱了乐府古题的陈旧约束,直接反映了汉末动乱期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它用质朴而又形象的描绘,有力地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种种恶果.
曹操的诗歌之所以能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正首先由于它以情为经、有着先进思想和深刻内容的缘故。如《度关山》和《步出夏门行》诸篇,曹操敢面对现实,直吐胸臆,恰似清人陈祚明所说:“本无泛语,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凉,独臻超越."
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在文学里,展现的不外乎是人民的思想与情感,而诗经的大小雅、十五国风,尤其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状况。诗大序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便是以诗歌为社会政治的反应。所以,诗经这真实反映现实、表达情感的特质,便为中国诗歌创作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曹操传人物培养:历史传承与现代启示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