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大作战超清晰精致的内容升级,空中大作战游戏
陆战之王是坦克,海上霸主是航母,那空中最强的作战单位是什么?
作为雷达工程师,我觉得空中最强的作战单位是隐身战斗机。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作战,隐蔽在战争当中都是最重要的,不被发现,就意味着能够实现攻击的突然性,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古代发现目标靠的是人的眼睛和耳朵,而目前有一种比眼睛看的更远,比耳朵听的更准确的设备,那就是雷达。
自从军用雷达被发明出来后,发现目标的概率大大的提高了,距离也由之前的几公里变成了几百几千公里。二战时期,因为雷达的出现,使得英国能够比之前提前几十分钟发现德国的轰炸机群,然后指挥自己的空军战机前往拦截,并且同时通知将要被轰炸的城市提前做好准备,减少了人员伤亡和城市建筑损失。
可是所谓一物克一物,雷达技术再先进,也是有东西和它相克的,这东西就是隐身吸波材料,它是一种能够把雷达波给吸收的材料。我们知道雷达的工作原理简单的说和蝙蝠飞行躲避障碍物一个样,那就是雷达发射电磁波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反射的回波信号会被雷达接收,然后目标的大小距离和速度等信息,就会被计算出来。
所以一旦目标没有了回波信号,雷达就没有办法发现目标了。目前所有的隐身武器,包括隐身战斗机和隐身军舰等等,都是利用这样的原理。尤其是隐身战斗机,几乎全身可以使用吸波涂料的,都使用了。另外再加上可以通过外形把一部分雷达波折射到其它方向,战斗机反射的回波信号更少了,还有雷达波会在空气当中有损耗,所以隐身战斗机就可以实现隐身了。
所以只要战斗机不被发现,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打击目标,对手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打击了。甚至还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明人的肉眼可以看到战斗机,耳朵可以听到战斗机的轰鸣声,但是雷达屏幕上就是看不到战斗机的信号,既然雷达发现不了战斗机,所以用雷达为制导方式的导弹,就无法攻击了,最后可能回到二战时候一样了,依靠高射炮来打击隐身战斗机了。
现代作战,依靠空中力量打击对手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作战方式了,这已经在多场现代战争当中已经被证明了很多次,尤其是美军把这个作战方式发挥的淋漓尽致,成功消灭了很多对手。以前战斗机还需要依靠超低空飞行,躲避雷达的发现,现在不需要了,在高空飞行就行,隐蔽的出现在目标的上空,轰炸然后撤退。
所以我觉得,隐身战斗机就是空中最有战斗机的作战单位。
绝对是战略轰炸机啊!
1、跨洲际飞行轰炸,可投掷大当量的核武器和常规炸弹,有隐身、超音速的优良基因!突防能力非常强悍。
2、是大国和强国空军的军事实力的象征,是大国三位一体战略威慑和战略打击的中坚力量,可以保持和其他大国的战略平衡,对于打击小国来说是杀手锏,如入无人之境。
3、我国也在积极发展战略轰炸机,距消息透露有轰20这个型号,希望可以早日公开,目前我们国家三位一体核力量中只有战略轰炸机这个短板没有补上了,再接再厉!
未来空中作战时,超低空突防战术,是否还依然有效?
超低空突防战术依然有效,世界各国空军特别重视,仍然是飞行员战斗科目训练的重点。
据央视报道,东部战区空军某旅旅长郝井文曾经有两次精彩的超低空突防战术运用,都取得了成功。在一次金头盔对抗比赛中,郝井文团队苏-30战机在白天常规空战中处于劣势,在0:2落后的情况下,采用了凌晨超低空8机编队突防的战术,摧毁了对手阵地的多个目标,最终以4:2逆袭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当年的金头盔。
苏-30飞越房顶
随着空防系统的不断进步,战机受到来自地面火力的威胁越来越大,超低空突防战术有两个特有的优势,一是利用地形规避雷达探测,二是低空高度不易受到攻击。雷达受到地球曲率、山丘、建筑物的影响,对50米左右高度战机发现距离不会超过10公里,这点距离对于接近音速飞行的战机来说,不需要1分钟的时间。低空高速的战机,留给防空系统反应极短,一旦突防成功,受攻击一方很难进行有效的反击(战机来不及升空,低空导弹短时间难以锁定)。
歼--11BS穿过电线杆
战机超低空突防战术一般在距离目标200公里以上位置(防空导弹攻击的距离),将战机高度降低到距离50米左右,穿越海面、进入峡谷、城市楼宇之间抵达目标上空,用火箭弹、航炮、普通航弹等非制导武器对目标进行攻击。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歼-16、歼-10C这些先进的三代半战机为何还在苦练打火箭弹的绝技了。
歼-8II盘楼盘
超低空突防面临四大战术难点,一是海面超低空飞行容易产生空海颠倒的幻觉;二是峡谷飞行极端考验飞机员驾驶技术;三是低空的回旋余地有限,对编队协调与战术安排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四是低空高度打靶犹如在地面打快速移动靶,难度也是相当大的。这些战术特点,都对飞行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平时加强训练,力争达到人机合一的超高境界。
歼-10C贴着峭壁飞行躲猫猫
超低空突防训练给我们这些地面看客们,带来了许多突如其来的视觉大餐。歼-11飞临沙滩,歼-8Ⅱ飞越小区楼宇,歼-10、歼-16穿越峡谷,每一次战机超低空训练的精彩图片都会广泛流传于媒体网络。更有摄影爱好者不远万里,来到黄金峡谷争相拍摄各型战机超低空飞行的绝妙身姿。
问的有点突兀。未来空战是什么样的?大家有谱吗?
第一,以强欺弱的话,针对没有防空能力的对手,突防?说不上。也就是说谈不上空战。
第二,实力相当,但是装备能力二流。我指的二流是指目前还没有所谓五代机的情况,当然了,再限制一个防空能力吧,如果像海军近防炮那样的家伙遍地都是,低空突防?对飞机就是噩梦。必须是有防空能力,但是,能力有限的那种,不是摆设,但是比摆设强的有限。在这个条件下,空战中的低空突防?用得着吗?打到双方装备能力枯竭,自然就完了,反正就算是低空突防成功也没有后续手段跟进,白给。算是消耗战吧,对这样的对手来说,战术手段不要太过严酷,双刃剑,两方都伤。
第三,双方实力接近(指处于局部战争形态的参与方),大型战役又打不起来,装备能力均为一流,攻防各有所长。大家想想,这种事态,能做的只会是战术手段,给谈判桌上做谈判条件,真拉开了打、放开了打?不可能。所以,在战场上展示特殊能力是双方必然的选择,当然了,低空突防只是技术性问题,是执行任务的手段,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极端场面。敌对两方生死战,不惜代价。说真的,这时候不是低空突防有效的问题,而是这种手段已经是必然的、常态化的选择。必须要通过必要的骚扰、试探、定点清除等手段来给重大决策创造条件,而这些都是依赖于突防手段,不只是战机低空突防,而且全方位的战术突破。
总体来说,就战机低空突防来说,一般用不着,真用的时候,就是不死不休的时候。强军,从日常做起。
这张战舰上的舰载雷达探测不同高度飞机距离的示意图,已经说明了现代战机低空/超低空突防的重要性!图中,当战斗机下降到了海平面高度196米时舰载雷达的探测(发现)距离仅50公里,如果这个时候飞机发射反舰导弹,给战舰的防御时间确实不多了…“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的“超军旗”就是利用超低空掠海飞行躲避了“谢菲尔德号”的远程警戒雷达监控后发射“飞鱼”导弹的…。
地空/舰空导弹不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发现并且摧毁来袭的航空器。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椭圆的,是有地球曲面的,在没有遮挡的沙漠、平原、海洋…大平面的地域、海域,地面雷达或者舰载雷达也至多可以看探测到海平面30–50公里内的目标,…这个距离叫做“视距内”,也就是说超过了50公里外,敌人来袭的飞机超低空贴地面、海面飞行,处在海平面弧度以下了雷达根本看不到!而地面或者舰载相控阵雷达或者其它雷达所谓的能探测到400公里外目标,实则指的是“目标在万米高空、并且是50公里内没有任何遮蔽物”。
所以说,不要轻易就相信超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可以探测和打击400公里以外的目标,这是在有非常良好探测和最佳拦截路径的条件下才能做到,而不是任何条件下都能做到的!
美军F-35战斗机在英国进行穿越“马赫谷”训练,其目的就是利用复杂的地形遮挡进行低空/超低空突防,有山脉的阻拦雷达波根本探测不到飞机,再加上F-35还是隐身战斗机就更难发现了,同时现代战机都安装了各种电子战装备,可以对雷达实施:电子信号欺骗(有可能在雷达显示屏上看见多个来袭目标,实则就一个或者根本就没有)、电磁信号干扰,采用反辐射导弹硬杀伤…等等手段来压制敌方的电磁波和战场感知能力。
狂风战斗轰炸机也进行低空突防演练,它这种以轰炸为主的飞机,对于低空/超低空突防这样的战法更加依赖…战机进行低空/超低空不但可以降低敌方防空系统的探测距离,还可以利用地形地貌的背景和地杂波的干扰使敌方的战斗机也不能轻易的发现,还是“马岛战争”,英军的“山猫”直升机就是利用超低空飞行,将自己“淹没”在地形的背景当中,多次欺骗了阿根廷的“幻影”战斗机。
F-22也进行演练,低空/超低空
突防和借助复杂地形地貌突防、躲避/甩开敌机的跟踪…这些都是现代空军飞行员必备的技能。
空袭与反空袭早在一战期间就出现了,已经超过100年了!随着作战飞机性能的提高,相应的地面防御系统也在提高…由于飞机的机动性能更好、所携带的弹药也越来越智能化,也使得与地面防空系统的对抗中 略占了上风!但是,地空导弹系统和己方战斗机仍然是目前防空的主力,没有其他装备可以替代…空袭与反空袭之间的“斗法”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