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雄时代曹操副本攻略,群雄时代曹操开局
平定中原、横扫群雄的一代奸雄曹操为何没有登基称帝?
都说是三国争霸,曹操最大。我看不然,应该是四方争雄,除了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外,北方少数民族崛起的影子始终存在于三国的史书上,不断壮大的少数民族屡屡进犯边境,曹操的部分大将被派往北方边境与少数民族作战。曹操没有称帝是因为战略局势容不得他称帝。
一、渴望一统江山的曹操。
曹操崛起于官渡之战,在决定天下一统的赤壁之战中曹操败北,很快形成了三方鼎立的局面。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始终没有断绝,赤壁之战后,他逐步消灭了北方反对派的进攻,算是统一了中原,但是隐患不少。冒然称帝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北方统一的局面可能被打破,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肯定预见到了这一点,他不急于称帝。(曹操雕像)
二、汉室国祚和曹操位极人臣。
东汉的国祚没有那么容易断绝,汉献帝的外戚不断发动刺杀曹操的动作,让曹操不得不将自己的7个女儿们都嫁给汉献帝,以稳定汉室。
为了逐步削弱汉室的国祚,他被封为丞相、魏公、魏王,不要小看这些名号的提升,这同时也是曹操铲除异己的过程,清理自己内部忠于汉朝的人员,比如荀彧、孔融等,或被杀或被逼死。在政治上曹操净化了自己内部人员,只忠于曹操家族,东汉的国祚越来越弱。(汉献帝雕像)
曹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称帝做准备工作。
三、曹操能够称帝的时间节点。
公元217、218、219年,对曹操来说是非常顺利的三年。217年曹操率军击败孙权,孙权已经请降,曹操也同意了,并且用姻亲的形式巩固了一下。218年,刘备攻击汉中,汉中是曹操抢先一步得到的,刘备后发失了先机,不过曹操主力撤走后,刘备主力进攻汉中,黄忠斩杀了夏侯渊,曹军丢失了汉中。同时关羽在荆州出发进攻曹操的襄樊前线,于禁被擒,庞德被杀,一时间岌岌可危。曹操和孙权联合进攻关羽,关羽被杀,荆州被孙权所得,刘备出蜀的一条大路被截断,彻底失去争霸中原的机会。
正当此时,曹操的儿子曹彰和田豫北征,打破乌桓联军,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归降,稳定了北方边境。(曹操剧照)
曹操的周边都安定巩固了下来,219年,孙权劝说曹操称帝,曹操将孙权的劝进书给大臣们看,并且说:
“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大臣们也纷纷劝进,曹操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废了汉献帝,说: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刚刚开始稳定的北方局面,曹操认为仍不能巩固,因此不称帝。
曹操的年龄问题和对权利的认知。
曹操一生戎马,到了能够稳定的219年,他已经65岁了,220年正月,曹操去世。他自己岁数大了,不想因为称帝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而影响到现在的政治局面。如果曹丕有曹操的雄才大略的话,他应该也不称帝,继续统一全国,那他将站在新的战略高度,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了。(三国前局势图,北方少数民族正在崛起)
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他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利,当皇帝只是换个名头罢了,他不太看重这个。他说要做周文王,周文王是商朝的臣子,自己的后代周武王称王,意思是指他要做汉朝的臣子,自己的几个女儿们都是汉献帝的后宫,他不想因为琐事耽搁统一大业,让自己的儿子做皇帝吧。
皇帝的名头,很多人都看中。但是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把这些东西看的比较轻,称不称帝觉得没那么必要。后世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后,也是这样做的。近代的大总统袁世凯就特别看重皇帝这一称号,结果83天后就倒台了,很快死去,这是政治境界达不到的结果。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实力又在魏蜀吴三国中居首,是完全可以称帝的。之所以不称帝,是因为曹操想学周文王。
当时的人都说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真是如此吗?烽烟乱世,哪个不想当皇帝?不要说董卓、袁绍等这些野心家,东吴的孙坚不也死死攥着传国玉玺,后来被他儿子孙策用来从袁术那换了三千兵马。即使汉室宗亲刘备,也是先谋夺同为宗亲的刘璋,雄心勃勃欲取中原,完成统一称帝的心愿。
手无寸铁的汉献帝即使不落到曹操手里,也必会落到其他诸侯手中,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至少在曹操这,还能挂个汉帝的名衔,保住性命衣食无虞。
以曹操的智谋韬略,手握大权,却不称帝自然有他的考虑:
一、当时天下三分,各方势力争夺不休,而且明面上都尊汉室为主。谁先冒头,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董卓、袁绍急于称帝,都没好下场。曹操当然不会这样短视。
二、曹操已是事实上的执政者,称帝这个虚名,对于他而言实在可有可无。
实际上群臣曾屡次劝进,曹操都没有依从。江东孙权就曾经上表,请曹操自己当皇帝。曹操心里明白,这是将自己放在火上烤,成为天下公敌。群臣也趁机表现,纷纷劝说,而曹操说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意即国家政事都是我在管理,已经是事实上的君主了。
说完,暗暗观察座下诸臣的表现,众人当然不能失去这个表忠心的机会,继续“劝进”,于是曹公豁然道:“若天命在我,吾为周文王矣!”此处自比周文王,文王当政时,并未登位,而是周武王给封的尊号。果然,等曹丕登位后,尊曹操为魏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