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战略,赢得胜利》,《掌握战略,赢得胜利》作文

游戏百科 2025-08-26 1
其实《掌握战略,赢得胜利》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掌握战略,赢得胜利》,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掌握战略,赢得胜利》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1. 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
  2. 有什么“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

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深刻揭示了中国经过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客观根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有什么“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大将与国军名将张灵甫的对决,就是典型的输了一场乃至两场战役,却赢得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掌握战略,赢得胜利》,《掌握战略,赢得胜利》作文

解放战争期间,张灵甫率领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由抗日铁军第七十四军改编而来,装备了全部美械,战斗力惊人,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解放战争中整编七十四师来势汹汹,我华东野战军虽然在第一次涟水战役中击败对手,但却在淮阴战役、第二次涟水战役中连续在张灵甫身上吃了大亏,形势似乎朝着对张灵甫有利的方向发展。

但粟裕将军毕竟是不世出的名将,他利用张灵甫的骄横心理,层层设饵,最终将张灵甫引入孟良崮绝地。当时张灵甫有恃无恐,他满以为自己上孟良崮吸引我华东野战军主力后,可以由周围其他国民党军队对我军实现反包围,全歼我华东野战军。无奈国军实在是一盘散沙,与张灵甫素来不和的李天霞只是派出一个营的兵力敷衍了事。

其他国民党军更是毫无反应,只有骁勇善战的黄百韬率领25军拼死驰援,却被我军狙击在距马山,难以突破。结果可想而知,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粟裕大将威名远播。在二打涟水中吃了大亏的王必成纵队率先攻上孟良崮,失利的阴霾一扫而空。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会战”正是如此,中国军队虽然最后没能守住九省通衢之地的武汉,但是在历经三个月的大会战中,通过层层防御和不断消耗敌人,实现了“以血肉换空间、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构想。而日寇受占领区扩大、补给线加长和精锐师团伤亡严重的影响,在攻取武汉后一度失去了进攻能力,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军占领武汉城区)

中国军队吸取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教训,正确提出了“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战略指导思想,即在武汉外围利用山川地利,逐次抵抗和消耗日军有生力量,一旦外围各要地和要塞失守,则绝不死守武汉城区,主力转进长江两岸继续威胁日寇侧翼。

事实证明,近35万日军虽然使出吃奶的力气达成了战役目标,溯江西上经过苦战于1938年底攻入武汉,但未能歼灭中国军队任何一个师级建制,反而是其长江补给线完全暴露在第五和第九战区和大别山桂军的攻击范围内,只得到一座空城而已。

(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

日军“速胜论”的战略就此标志破产,叫嚣“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更成为一句梦话,从1937年7月战争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整整15个月过去了,国民政府没有丝毫屈服的迹象,在战役指挥上反而日趋经验老道,整个武汉会战期间,军事委员会对战争指导和战略判断无一重大失误,一反淞沪和南京的混乱,这是非常难得的。

百万中国军队虽然损失也很惨重,伤亡大约10余万人,但基本保持了建制完整,主力兵团战斗力仍在。已开始着手把部队分为三部分准备持久战:即正面作战部队、敌后游击部队和后方整训部队,其中作战部队和整训部队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轮换。而日军却从长江下游开始向中游伸进,形成一个“蝌蚪状”军事态势,极易受到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压迫,漫长的交通线和广大的占领区都需要分兵守卫,势头锐减。

(日寇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

武汉会战结束后,由于伤亡高达40000余人,日军的素质比例严重下降:1937年的现役士兵只剩11%,其余的全部是预备役、后备役和补充役士兵,年龄最大的甚至超过40岁。几个精锐师团为了恢复元气,也不得不调回国内休整,比如第9、第16师团等,同时将新组建的第33、34、39、40等二流师团派往中国战场。

比如后来大破日军的上高战役,罗卓英当面之敌就是第33和第34两个新建师团,战斗力远不如那些老牌师团。中国军民一年半的坚持抗战,使日本军费开支巨增,国内物价飞涨,国力不足的恶果开始显现出来。

(武汉警备总司令罗卓英)

在武汉会战期间冈村宁次第11军消耗弹药达39400吨,而后面三年(1939到1941)总共才用掉13300吨,显然库存不够了;更由于武器不足,日本人把军校的训练用枪都集中起来送到新兵手中,倾举国之力进行的会战,满以为一战即可决定胜负,最后才发现毫无结果。

武汉会战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是国府有充足的时间将大批物资、工厂、院校和机关内迁,通过宜昌转运大西南后方,为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做好了人员与物资的储备,重庆的兵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步枪和手榴弹被运往前线,而富金山、万家岭等战役也让中国军民信心重塑:日本人不是不可战胜的。

武汉沦陷后,以武汉三镇为中心点,南至湖南长沙、北至河南信阳、东至江西九江、西至湖北宜昌战火四起,中国军队甚至有能力进行局部反攻,而日军被压缩在狭窄的长江两岸,战略上反而非常被动,短期内试图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梦想破灭,战略上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

为了摧毁国民政府的抵抗意志,切断外援通道,日本人只好在武汉会战之后继续用兵广州、南宁、越南,开始威胁英法关闭滇缅公路和滇越铁路,进而引起美国警惕,终于使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武汉会战后的江南局势)

“在战役上输了在战略上却赢了”,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样的战例很多。比如,二战中德军进攻苏联的基辅合围战,60多万苏军被德军围歼,这对苏联来说显然是一次惨败,可德国恰恰因为这次胜利耽误了时间,没能在寒冷冬到来前拿下莫斯科。这场胜利是战役上的大胜、战略上的失策。又比如,北非战场上,由于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出色表现,打得英国人抱头鼠窜,赢得一次又一次战术胜利。问题在于,这些胜利也导致希特勒需要不停给隆美尔输血,结果德军在一个不太重要的二线战场浪费了很多宝贵资源,影响了苏德这个主战场的物资供应。

下面要细说的,是第三个更有代表性的战例,也和德国有关,不过不是德国陆军,而是德国海军;不是二战,而是在一战。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萨拉热窝事件(那只是导火线而已),而是德国和英国搞海军的军备竞赛。德国海军企图挑战英国海军世界老大的地位,还进一步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激怒了英国,才爆发了战争。

战争开始后,德军在陆地战场所向无敌,一次次击败法军,俄军和英国远征军。德国海军号称世界第二海军,也被陆军的胜利刺激得蠢蠢欲动,急切想上台表现一下,希望通过一场战役,沉重打击英国海军,突破其海上封锁,保证德国舰队在海上的行动自由。为了这个目的,他们打算和英国舰队决一死战。

当时,德国海军号称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问题是,德国的出海口不多,所以很容易被英国进行海上封锁。英国主力舰队像一条看门狗一样,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德国的公海舰队,使他们多半时间困在威廉港和不来梅港,成了名副其实的“存在舰队”。

德国海军不愿意被“囚禁”,为了打破这种封锁,制订了一个自以为完美的计划。德国海军司令舍尔于1916年5月30日出台了一个方案,企图把英国皇家海军诱入圈套。

问题是,怎么才能让英国舰队上钩呢?

舍尔抛出的诱饵,是游弋在挪威海岸的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舰队。他推测,英国不可能派出整个舰队去拦截一次有限的侵袭,而是最多出动一个中型规模的舰队来对付德国舰队。这样一来,舍尔指挥的公海舰队的全部力量就在50英里之后跟踪。如果英国海军出击,希佩尔进行象征性抵抗后就转舵,把追击者引进舍尔的大舰队射程内。德国凭借优势兵力,一举吃掉这个英国中型舰队,削弱英国海军的实力,然后再找机会和英国人决战。

舍尔的计划看上去很美,可惜人生不如天算,德国军舰“马格德堡”在芬兰意外触礁,导致德国海军密码本落到俄国海军手里。俄国是英国的盟友,自然在第一时间把这个重要的密码本转交给英国。因此,英国完全看到了德国海军的地盘,了解其全部作战计划。

为了对付德国海军,英国决定将计就计,照葫芦画瓢,制定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计划:也是利用一个小舰队,把德国舰队引出来,然后再用主力大部队去消灭他们。

有意思吧,双方居然使用了同样的策略,于是一场经典的海上大搏杀就这么开始了。

德国公海舰队主力与英国海军主力狭路相逢,鹿死谁手?

德国舰队共99艘战舰(16艘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6艘前无畏舰,11艘轻巡洋舰,61艘雷击舰),分为两个编队,由南向北行驶。英国舰队共151艘战舰(28艘战列舰,9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巡洋舰,78艘驱逐舰,1艘布雷艇,1艘水上飞机母舰),也分为两个编队,由北向南航行。双方相向运动,相遇后随即展开了一场大战。

英国舰队的实力本来强于德国舰队,但交战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英国舰队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共计11万吨;德国舰队损失1艘前无畏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共计6万吨。

从战损比上说,德国完胜英国。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英国舰只,取得了战役上的胜利。然而,英国海军上将杰利科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仍成功将德国海军封锁在德国港口,使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美国《纽约时报》对这场战役做了一个非常形象又精彩的点评:德国囚犯(公海舰队)痛揍了看守他的英国狱卒(皇家本土舰队),但还是被关进了监狱(港口里)。

参考资料:

张宇翔:《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文章分享结束,《掌握战略,赢得胜利》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掌握战略,赢得胜利》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