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辅助教程出装攻略最新》,《诸葛辅助教程出装攻略最新》视频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
我分析两个原因。一是曹操处辅佐的谋士很多,并且都有立功的表现,而他过于年轻(三顾茅庐时才28岁),曹操不可能相信他并重用他。二是刘备求贤若渇,诸葛亮有施展的机会。刘备基本从零开始,他看好这个原始股,有爆发的可能,一旦他在刘备处得到赏识,以后大有作为。事实也如此。
诸葛亮为何不选择当时实力最强的曹操而选择刘备,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中得到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曹操的麾下良臣猛将无数,这些臣子大多都是名门望族,有着深厚的背景,大多通过其他官员举荐或者本身就是大官,从而被曹操征用。比如荀彧,他的父亲是济南相,叔父荀爽则是司空,出身最低微的郭嘉,也官至司徒府。
而诸葛亮是确确实实的布衣,在南京陇亩之间耕作,无人知晓,名气不显于外,当时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少数几个人知道他的才能,所以曹操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就不会主动招募于他。
何况诸葛亮年轻时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做事低调,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更加不会主动去曹操那求职。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就在诸葛亮过着归隐生活的时候,刘备发现了他。实际上如果没有徐庶的推荐,刘备也不会知道诸葛亮的存在。徐庶是诸葛亮极少数的几位好朋友之一,他深知诸葛亮的才智,极力推荐给刘备,而刘备又非常信任徐庶,对于布衣之身的诸葛亮也没有丝毫的轻视,所以才有了三顾茅庐的千古美谈。
那么,又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让他愿意到刘备麾下当谋士呢?最重要的还是诸葛亮抛出了《隆中对》这一战略,深深打动了刘备的心,这是诸葛亮毕生的抱负,与刘备的心愿相契合,后来刘备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政治路线,所以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是非常感激的。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备和诸葛亮是患难之交。两人刚开始屡屡败北于曹操,几乎被剿灭,这种患难之间的交情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也是诸葛亮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原因。
在这段苦难时光,刘备对诸葛亮尊重备至,关羽、张飞曾经对诸葛亮受到的恩遇表示不满,刘备却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两个人既是君臣,又是朋友。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次北伐曹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他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终生难忘。
而诸葛亮不会跟随曹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后出师表》中也可看到些许端倪。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诸葛亮比曹操小26岁,所以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大权在握,衣带诏事件也已经发生,汉天子与曹操已成对立状态。
要知道,在曹操的早期,一直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针,是站在汉王朝一边的正义代表,是维护汉室的正统所在,很多谋士和猛将都是那时候投奔他的,这其中有部分是为了曹操,也有部分是为了汉天子。可是衣带诏事件发生后,天子与曹操彻底决裂,世人都知道曹操是威胁天子的权臣,称之为曹贼的人越来越多。
诸葛亮心中还是保持着汉室为正统的思维,以他的出山时间来看,当时曹操的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所以他认为曹操是汉贼,而刘备顶着中山靖王之后的头衔,显然是兴复汉室的最佳选择。
综上,诸葛亮辅佐刘备是必然的选择,而是绝不可能辅佐曹操的。
诸葛亮深处乱世,自己又博学多才,除了江东和曹操那里,很多地区的领导人都贴出了招工广告。
一个一个的人才大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陈宫也找了几家一直也是没找到合适工作。找到了好工作又觉的领导不行。
荀彧,郭嘉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开始了建功立业。诸葛亮却是一直闭门不出,在家务农,为什么呢?难道诸葛亮就不想出去混混,混个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
答案绝对肯定不是。诸葛亮是饱读诗书,精通兵法,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内政管理,外交,甚至对机械制造也有研究,要不怎么能造出木牛流马呢!
这么的一身学问和本事难道学了只是因为处于兴趣和爱好!诸葛亮最崇拜的人是管仲和乐毅。对当官没兴趣崇拜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他俩干什么啊!
诸葛亮常常以管仲自居,看来他最大的愿望是想当丞相。
诸葛亮善于分析国家大事和国家形势,根据他的分析,曹操那里人才济济,有荀彧,郭嘉等五大谋士,自己去了最多也就是六大谋士,离他想当丞相的位置相差悬殊。
别说谋士了,曹操自己也就是个丞相。所以他没有去投奔曹操。
江东那里孙策给孙权留下了一大批的人才,都是老人,有关系,还是根深蒂固的江东党,去了那里混个官当,肯定没问题,但是想实现当管仲的梦想也是没有多大几率。
所以诸葛亮就开始等待机会,最后终于等到了刘备,两人一拍即合。
因为刘备有当皇帝的心,身边没人,诸葛亮也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投了刘备这个潜力股,事实最后证明,诸葛亮投资成功。
有人说,诸葛亮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是因为曹操收下人才济济,他去了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也有人说,诸葛亮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是因为他们几个兄弟商量好了,大家一人去一个地方,诸葛诞去魏国,诸葛瑾去吴国,而诸葛亮去蜀国,这样可以分散风险。所谓“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我认为,诸葛亮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或许和上面说的有些关系,但是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因为他自身的理想和抱负有关。
诸葛亮的理想是什么?那就是要匡扶汉室、兴复中原。
所以年轻时候的诸葛亮,常常把自己当做管仲、乐毅。管仲是一代名相,而乐毅是一代名将,对诸葛亮来说,安定的时候,就像管仲一样,辅佐英主,称霸中原,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尊王攘夷,维护天子的正统;同时,在国家多难的时候,还可以像名将乐毅一样,征战攻伐,无所不取;同时,诸葛亮还常常唱着“梁父吟”,感叹像晏子这样以有智谋能筹划的名相,不能够为国家惜取人才,各尽其用。
这些,都是诸葛亮想要有所施展,为汉室的匡扶和富强做出一番作为的表现。
在诸葛亮的严重,曹操不是匡扶汉室的。因为当初联吴抗曹的时候,诸葛亮就说过,曹操是“家天子以令诸侯”的人。而纵观当时天下的群雄,袁绍、袁术等兄弟,都是有野心,只想着扩张地盘的人,东吴的孙策父子,成长于江东蛮夷之地,根本就没有汉室正统的理念;而刘表、刘璋这些汉室宗亲,则是没有什么宏图大志的人。
刘备和刘表、刘璋这些汉室宗亲不一样,他虽然一生颠沛流离,没有自己的地盘,可是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汉高祖刘邦的气概,是曹操唯一认可的英雄。而且刘备自己自称是为了匡扶汉室而来的,甚至还和董承等人,一起策划了“衣带诏”事件,为的就是挽救汉献帝刘协于危难之间。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之中,诸葛亮也谈到,刘备和诸葛亮每每谈到汉灵帝、汉桓帝的时候,未尝不是叹息痛恨,这是因为亲贤臣远小人这种事情,可以让汉室兴隆,而亲小人远贤臣则会让汉室颓废。汉室兴隆,刘备就觉得开心,汉室颓废,刘备就觉得叹息。
而诸葛亮自己,在刘备过世之后,以一人的力量,扛起的蜀汉复兴的大旗,在三国之中最为偏狭,人口、资源、人才等等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矢志北伐,奋争至死,这些都是因为诸葛亮心中匡扶汉室,兴复中原的理想和抱负。
所以,这或许才是诸葛亮选择刘备,而不选择曹操最主要的原因吧。